科普 你所不知道的冠脉造影发展历史
科普 | 你所不知道的冠脉造影发展历史
麦普奇 麦普奇医疗 2023-07-10 17:27 发表于广东
冠脉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诊断技术,是目前临床确诊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,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“金标准”。那么你知道冠脉造影技术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?
01
1895年,伦琴发现了X射线;1896年,血管造影技术问世;1928年,德国医生维尔纳·福斯曼将一根长度为65厘的导管插入自己的肘前静脉,成功使其抵达右心房,不过当时他的发现并没有得到重视。
至 20世纪50年代,外周动脉造影术已经相当普及,却从未有人敢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。当时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:若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,会导致心脏骤停或引发心肌梗死。
02
直至1958年,心脏病学家Sones为病人做心脏造影,插入导管时很顺利,然而在患者变换体位时,使得导管头端进入了患者的左、右冠状动脉的开口。
不知情的Sones开始推注造影剂(又称对比剂),30ml的造影剂被注入了患者的左、右冠状动脉。Sones本以为这么大剂量的造影剂会使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肌梗死,然而患者安然无恙,身体指标也都正常。
后来经过反复研究,Sones发明了一种尖端头的导管,导管很软可以弯曲,用小剂量的造影剂成功完成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。
03
1966-1967年,Judkins(贾金斯)和Amplat(阿普兰特)改进了造影导管的形状,发明了形塑导管,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,把造影导管头端弯曲形成不同的形状,使得左、右冠状动脉分别有了合适的造影导管,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,有效提升了冠脉造影的成功率。
04
如今,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介入技术与器械的不断进步,冠脉造影导管不仅有专门针对左冠脉、右冠脉的造影导管,也发明了左右冠脉通用的造影导管。
冠脉介入治疗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单支单处病变,扩展到慢性闭塞病变、左主干分叉病变、支架再狭窄病变、严重钙化或扭曲成交病变等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,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。
麦普奇冠脉造影导管(国械注准:20213030823)自研自产,可选择的尖端构型多达6种,涵盖左冠脉JLA管、ALA管,右冠脉JRA管、ARA管,以及左右冠脉通用管MITSUDO管和多功能管MPA,型号规格多达30多种,全面满足医生的多样化需求。
麦普奇冠脉造影导管专为冠脉手术设计,融合多种专利技术,具有优秀的支撑力和记忆力,品质可靠,性能卓越,已成功中选全国20多个省标项目,优越的造影效果,受到合作医院临床医生的广泛好评,欢迎广大新老客户垂询!
-
ꁸ 回到顶部
-
ꂅ 0755-89459010
-
ꁗ QQ客服
-
ꀥ 微信二维码